JB_T 8881-2011 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
ID: |
ABC7CBFD70B4457F006D007DD9A18B2F |
文件大小(MB): |
1.65 |
页数: |
19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14-6-19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0,ICS 21.100.20,J 11,备案号:34885—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 8881—2011,代替JB/T 8881—2001,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Rolling bearings—Carburizing heat-treatment for parts—Specifications,2011-12-20 发布2012-04-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JB/T 8881—2011,I,目次,前言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技术要求. 1,4.1 渗碳前预先热处理技术要求.. 1,4.2 渗碳热处理技术要求.. 1,5 检验方法. 3,附录A(规范性附录)淬硬层深度的测量方法.. 13,A.1 硬度法. 13,A.2 宏观断口法.. 13,A.3 显微组织分析法 13,附录B(规范性附录)着色渗透检测规程. 14,B.1 范围.. 14,B.2 缺陷显示及判定 14,B.3 检测用材料及灵敏度校验 14,B.4 工件检测表面要求 14,B.5 操作方法 15,B.6 检验.. 15,表1 淬硬层深度. 2,表2 表面和心部硬度.. 2,表3 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后允许的变形量 3,表4 检验方法.. 3,JB/T 8881—2011,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B/T 8881—2001《滚动轴承零件渗碳热处理技术条件》,与JB/T 8881—200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术语“有效硬化层深度”更改为“淬硬层深度”,并增加了“淬硬层深度”的术语和定义(本,版的3.1);,——修改了轴承零件渗碳前预备热处理的技术要求(本版的4.1,2001年版的3.1);,——增加了对轴承零件渗碳前平均晶粒度的要求(本版的4.1.2);,——增加了平均晶粒度、表面含碳量、脱碳和软点、磁粉检测、套圈变形和回火稳定性的检验方法,(本版的表4);,——修改了硬度、裂纹的检验方法(本版的表4,2001年版的第4章),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江苏南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迪邦三星轴承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健力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亚莉、杨建虹、扈林庄、雷建中、郭增均、李力新、周雪钢、谈永杰、张滢、,赵健,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ZB J36 001—86;,——ZB J36 002—86;,——JB/T 8881—1999、JB/T 8881—2001;,——JB/T 8882—1999,JB/T 8881—2011,1,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符合GB/T 3203 规定的G20CrMo(A)、G20CrNiMo(A)、G20CrNi2Mo(A)、,G20Cr2Ni4(A)、G10CrNi3Mo(A)、G20Cr2Mn2Mo(A)等渗碳轴承钢制滚动轴承零件渗碳前预备热,处理、渗碳一次淬、回火、高温回火及二次淬、回火后的技术要求以及平均晶粒度、淬硬层深度、硬度、,显微组织、裂纹等的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上述渗碳轴承钢制滚动轴承零件的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也适用于低碳合金钢制滚动,轴承零件的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30.1 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 标尺),GB/T 231.1 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GB/T 3203 渗碳轴承钢技术条件,GB/T 6394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GB/T 9450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T 24606 滚动轴承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JB/T 7361 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试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淬硬层深度(渗碳淬火硬化层) case-hardened depth(of a carburized and hardened case),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 550 HV1 处的垂直距离,[GB/T 9450—2005,第3 章],4 技术要求,4.1 渗碳前预先热处理技术要求,4.1.1 轴承零件渗碳前应预备热处理,经热处理后的硬度不应大于229 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4.0 mm);,G20Cr2Ni4(A)制零件热处理后硬度不应大于241 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3.9 mm),4.1.2 渗碳前轴承零件的平均晶粒度为符合 GB/T 6394 规定的5 级或更细的晶粒度级别,4.2 渗碳热处理技术要求,4.2.1 淬硬层深度,经渗碳热处理后的成品零件淬硬层深度应符合表 1 的规定,4.2.2 硬度,4.2.2.1 轴承零件经渗碳一次淬、回火或二次淬、回火后的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应符合表 2 的规定,JB/T 8881—2011,2,表1 淬硬层深度单位为毫米,轴承零件的有效壁厚或有效直径,超过 到,淬硬层深度,— 8 0.7~1.2,8 14 1.0~1.6,14 20……
……